Search

#沒學過的知識就是新知識
科始於觀察,無論是哪個領域,「眼見為憑」一定是科學家論述的重要依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沒學過的知識就是新知識
科始於觀察,無論是哪個領域,「眼見為憑」一定是科學家論述的重要依據。

光學顯微鏡在16世紀末問世,以「可見光」為主要光源,利用透鏡效應產生放大的效果,使我們得以看到肉眼無法辨識的細微物件。

1940年代「電子顯微鏡」被發明,一直到1990年代解析能力進步到次奈米程度,人類第一次「看到」原子的盧山真面目。

但無論是光學或是電子顯微鏡,其成像的原理都是「投影」,也就是把立體的物件投放在某一平面上形成影像,無法還原物件立體的本質原貌。

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更清楚地描繪原子的3D影像呢?就隨著Q博一起來一探究竟吧!
https://scitechvista.nat.gov.tw/UrlMap?t=fb9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科技大觀園是充滿科學知識的寶庫,我們用有趣、容易懂的方式介紹科普知識和時事!知識就是力量!【科技大觀園】Q博每天幫你補充科學能量!有 IG、噗浪、YouTube,訂閱追蹤追起來!
View all posts